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
时间:2013-01-09 来源:车联网周刊 作者:李兆荣 点击:
次
摘要:虽然车联网的用户规模增速明显,但由于商业模式、本地化服务及支付模式等瓶颈的存在,国内车联网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,尤其是乘用车市场,甚至还在连与联之间徘徊,企业对车联网的认识,处于两个极端,要么过于保守,要么过于激进。
关键词:车联网,MirrorLink,OBD, 保险车联网
自09年被行业称作车联网元年开始,到今年已经四年了,四年过去了,车联网概念从产生以来其热度从来没有没有减弱过,车联网不但被业界一路看好,甚至吸引 其他行业逐步渗透到车联网行业来。车联网发展究竟如何,产业链上的企业是踌躇满志,还是彷徨在路上,甚至是匍匐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缘?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车联 网的现状做相关的解析,以期能逐一破解车联网发展的怪局,帮助企业理性地进入车联网产业。
严格意义上讲,车联网是指是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、网络技术、计算技术及控制等技术,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,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、大容量数据的交互, 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,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,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。车联网有三层,第一是感知层,就是RFID 等感知系统,这是很多企业正在做的,也是最简单的层面;第二层是互联互通,即车与车、车与路互联互通(注:对于车路互联互通,涉及到智能交通的整个大范 畴,本文没有展开来详细分析);第三层是通过云计算等智能计算,调度、管理车辆。

中国车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整车厂的积极参与及推动,尤其是合资品牌,如Ontar和G-book在国内的大力宣传,培育了国内的用户市场,让消费者知道了什 么是Telematics,什么是车联网。国产品牌方面,上汽从最初的积极跟进,之后推出了Inkanet,到后来居上,推出iVoKa。iVoKa也是 率先将声控技术引入到车联网的国产服务品牌。整车厂的积极参与,将车联网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普通消费者。
车联网的发展,有两个主要市场,一个是商用车市场,另一个是乘用车市场。商用车市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比较大,2010年交通部办公厅发布了《关于加强道路 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切实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,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,自这份通知出台之后,按政策要求,两客一危车辆必须 安装相关的车载终端设备,且必须接入到交通部监控平台。部分省市对货运车辆也做了相关的规定,要求8吨以上的货运车辆必须安装车载终端。因此,商用车市 场,政策促进了市场的发展,产品和服务平台都有一定的标准(JT/T794-2011),企业的产品都是根据部标来实现的,最终用户的可选择性不多。商用 车市场,基本上以B2B的模式为主,且以自上而下的项目形式进行市场推广,无论是在收费方面还是在项目推进方面,要容易很多。而乘用车市场则不然,乘用车 市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小很多,但最终用户的可选择性就非常多。乘用车市场以B2C为主,对企业的渠道运作能力、市场推广能力、产品研发实力及商业模式等方 面要求非常高,乘用车市场发展这几年没有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,就有这个原因的存在。
由于商用车市场地域性很强,所以主要市场以后装为主。虽然车厂也推出了相应的品牌,如宇通的安节通,三龙的G-BOS,陕汽重卡的天行健,北汽福田的欧 辉,但车厂很难做到这些车联网服务的真正落地。一方面,这些商用车的运营牌照是当地交通部门颁发的,因此,必须接受当地交通部门或安全部门的监管。另一方 面,地方交通部门的监管平台必须接入到交通部平台统一监管。因此,无论车上安装了那个品牌的设备,只要不满足交通部或当地交通部门的要求,车辆就无法接 入。除了欧辉还未正式上线之外,其他三个品牌的车联网目前都面临着服务的落地问题,甚至可以说,整车投入使用很长时间,但这些随整车配套的车载终端尚未投 入使用。如何加强和传统GPS运营商的合作是整车厂的头等大事。
从目前看,商用车车联网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应付交通主管部门的检查,另一方面,用于车辆的安全监控。只是实现车连网,与车联网相差还很远。尤其是对于物流行业而言,只是解决了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,并没有为物流公司或车主带来增值服务。
乘用车市场也分为两大阵营,其一就是以车厂为主导的前装车联网,另外就是以车载终端为主导的后装市场。在后装市场,又延伸出了一个保险车联网市场。
在前装市场,比较有代表性的合资品牌有安吉星、G-book、Carwings及纳智捷。据安吉星官方消息,截至2012年10月,上海安吉星在国内的用 户人数已突破50万大关,安吉星已累计为中国车主提供了超过2200万次的导航服务。2200万次,虽然看上去这个数字很多,但仔细计算一下,就发现这个 数字并不多,毕竟安吉星进入中国已经3年多了。
自主品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荣威的iVoka,长安的incall,吉利的G-NetLink,一汽的D-Partner。自主品牌车厂基于车联网的平台虽 多,但投入商用的车联网系统除了iVoka之外,很多的企业为了宣传需要,只是委托车机厂商搭建了一个DEMO而已,并为真正投入商用。并且基于车联网的 车型销售不佳。国内整车厂还属于试水阶段,平台规划尚未确定。
(责任编辑:车联网周刊) |